河北与茶有上千年渊源
茶跟茶叶是一回事儿吗?茶艺和茶道又有怎样的关联?茶文化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,跟河北有着怎样的渊源呢?
●茶不等同于茶叶
什么是茶?我们不做专业上的解读,翻开《新华字典》,指的是一种植物,加工以后才叫茶叶。茶是从植物学角度来讲,茶叶是采摘后加工而成。
茶的主要分布区在中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等地。其实距今一亿万年前,茶就存在了。在文史记载上,三千多年前,人类开始种植茶树,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主要在云、贵、川三地。
目前中国现有的茶种有中国种、普洱种和蛋白桑茶种。茶叶和咖啡、可可是世界的三大饮料,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茶。
那么,我们有多少茶类?有六大类——青、红、黄、绿、黑、白。六大茶类有两万多个品种,其中百分之七十是绿茶,品种最多,以山命名的、以地名命名的,以民俗等命名的实在太多,研究一辈子茶的人也记不住所有的茶名。近几年,茶叶学家干脆把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,基本茶类就是六大类,再加工茶类指的一些 桂花茶等。
说到石家庄,现在有八个茶叶市场,有些混乱,但是消费人群并没有那么大。
●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
关于茶的起源,有三种说法。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。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有五千年历史,就是因为这句话——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以解之”。这句话让中国的茶文化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步登台亮相。这个依据是否准确?神农时期的故事典故都是传说,没有真实的史料依据。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,有关农业植物的一切东西往神农身上推,认为他是农耕的鼻祖,这就使得茶文化被世界认可的具有五千年历史。因而,茶文化是起源年代最悠久的一项文化。
第二种是西周的传说,根据记载,那时候已经有茶开始进贡了,也有人工的茶园。
第三种是秦汉说,有史料记载,当时四川武阳是中国茶市的第一个批发市场。那时已经有专业的茶具,武阳已经有了茶叶市场。
●中国用茶的渊源
中国饮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分为四个阶段——药用、食用、饮用和现在的品用。其实,这样的划分不是很规范,四个阶段相互之间都有交叉。
药用——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以解之。到了后来,所有的药方、药经里头就配入了茶。比如大白毫进入了药房,所以说任何饮料没办法和中国的茶抗衡。到今天中国茶经久不衰,甚至一斤茶炒到了几万、几十万元,一直到今天还是非常名贵。
几年前,普洱茶被炒到一个药的水准上,但是这样有些不够理性。茶明明就是农产品,怎么能跟药一样?因而,喝什么样的茶都要理性,不能人云亦云。我们一直提倡,喝什么样的茶,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。比如,胃寒的人适宜饭后饮绿茶。
食用——古代人熬米粥的时候习惯放几片茶叶,说米粥里的氨基酸靠茶叶提炼出来。现在南方的普洱茶饭就很好,把普洱茶泡好后,把汤直接放进米饭里煮,米饭像黑米一样。
饮用——秦统一巴蜀之前,四川地区就有人开始饮用这种植物。西周初年,巴蜀向周朝进贡的时候就有茶,那时候是中国最早的贡茶,也有人工的小茶园。中国老百姓知道茶是一种饮料的时候还是在秦朝,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说:“自秦人取蜀以后,始有茗饮之事。”
此外,民间流传的以茶代酒是根据《三国志·吴志·韦曜传》中“曜饮酒不过二升。皓初礼异,密赐荼荈以代酒。”而来,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,可见东吴宫中饮茶。我们才知道那时候茶还能在宴席上代替酒。
在世博会期间我与外国友人交流时,发现外国人不太了解中国的茶文化,其中一个原因是翻译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和茶文化,因而翻译不到位。
品用——发展到现在,我们开始注重文化,注重茶香的味道,茶已经和人生放在了一起。现在外国人还停留在饮用的阶段,我们已经到了品用的阶段,并且把茶文化当成一种艺术去欣赏。品与茶相关的各种环境、文化和服务。
●茶道讲究平等
所谓的茶文化是个怎样的概念?它包括了四个层面——制度文化、物态文化、行为文化、心态文化。前两者加起来是茶学,已经自成一体,在高校中有专门的茶学系。我们指的茶文化已经成熟了甚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。
我们主要讲的还是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。而后者主要就是指茶道文化,是跟人的处事哲学相结合,上升到一定的哲理高度,所以茶道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。
举个例子,比如,茶的种植、成长到泡到玻璃杯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——种在地里,采在手里,炒在锅里,闷在罐里,活在杯里。这不就是人生的写照吗?
此外,《封氏闻见记》是衡水景县的封演(唐代)写的,这里面提到了有关茶道的词。楚人陆鸿渐为茶论,说茶之功效,并煎茶、炙茶之法。鸿渐指的是中国茶圣陆羽。
茶道实际上是东方的哲学,凝聚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神。
日本茶道馆的门特别低,所有人都要低头才能进去,这表明了茶道讲的是一个平等观,它被世界各个国家、民族都能接受的魅力也在此。
●茶艺注重美的追求
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在中国出现了许多茶艺馆。石家庄当时也有几十家,当时茶艺还是一个新生事物。
那么,什么叫茶艺?其实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——如何泡好和饮好一杯茶的技巧和艺术。它仅仅局限于泡茶和饮茶,重点在艺术,突出对美的追求。凡是与泡茶相关的物件都在美的概念当中,茶叶、水、茶具、服饰以及仪表等。实际上,茶艺有四个特点,讲究物我两忘,审美为重,个性为要和实用为佳。
说到最后,茶道里面可以没有茶,已经上升到精神的层面。茶艺是茶道的基础,可以独立于茶道存在。
平时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表演性茶艺,河北就有一支,是石家庄的,曾经去世博会的联合国馆表演,这是河北的荣耀。
当初学茶艺的人很多,但是随着茶艺的发展,人们除了提倡雅,不得不考虑到温饱和生意问题。于是往往偏了航道,现在茶馆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伦不类了,书画的有,棋牌的有,捏脚的也有,已经综合经营了。根本顾及不到什么是茶道,什么是茶艺,后来干脆名字都改了,不叫茶艺馆,直接叫茶馆、茶楼等。
目前石家庄还有十余家清茶馆,这让人觉得欣慰。
●赵州著名的“吃茶去”
河北是中国禅茶文化的发源地,在世界知名。有一本书《中国茶叶大辞典》,里面有一个词条叫“禅茶一味”,关于它的解读有四个典故,其中三个是河北的。
一谈到禅茶文化,大家普遍引用《晋书》卷九十五、列传第六十五《艺术传》中所写的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(邯郸临漳)僧人开以茶禅修的先河,为后世“茶禅一味”这一禅林法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。
第二个是唐代的封演(衡水景县人),他的相关记载让后人知道了僧人坐禅过午不食,人们就是靠茶来补充营养成分。
第三个就是在赵州。河北禅门公案“吃茶去”标志着“禅宗茶道”的正式诞生,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在中国诸多的禅宗公案中,河北赵州“吃茶去”公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。来了两个人,法师问:“你到过这里吗?”“没有。”“吃茶去。”又问:“你来过这里吗?”“来过。”“吃茶去。”旁边一位院主问:“来过了叫他吃茶去,没来过的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?”法师说:“你也吃茶去。”
每年清明节,河北所有的茶馆的老板都去参加赵州清明祭茶活动。
什么道理?让谁讲也不一样,有许多解读版本。可以根据想象去发挥。有人说抛弃贪欲,以平常心为道。从谂禅师这三声“吃茶去!”被世人看成是“赵州禅关”,因茶能清心。赵州“吃茶去”这三个字,是最简单、最通俗的语言,但它却催生出一朵中国禅茶文化奇葩,而且,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断地散发,内涵在不断地扩展、充实和延伸。